【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适应青年需求优化党的创新理论阐释路径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1-0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重要要求为党的创新理论阐释指明了方向。青年尽管是“寻常百姓”的一分子,但又不是普通的、一般的群体。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14至35周岁的青年人口约为4亿人,占总人口的28.4%。可以说,青年是党的创新理论最庞大的受众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这充分表明,面向青年阐释传播好党的创新理论,不仅是做好青年工作的内在要求,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现实需要。

将理论阐释的重点与青年的所思所想结合

其一,“说服青年”是党的创新理论“掌握青年”的前提。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然而,并非所有的理论都能自然而然、理所当然变成改造现实世界的物质力量。一个理论要想成为某种现实的“物质力量”,就必须经由某种途径有效转化,理论转化为实践力量的基础和前提正是理论被群众认同和掌握。对青年而言同样如此,党的创新理论要想为青年所接受,必须走“说服青年”这条必经之路,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工作,就是一个将党的创新理论持续转化为“说服青年”的有效形式的过程,同时也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过程。

其二,青年群体认知方式的变化对党的创新理论阐释传播提出新要求。理论要实现预期效果要以受众为中心,当前需正视青年这一受众的新变化。从外部环境来说,跨时空、跨国界、跨代际的互联网成为各种思想的集散地、交锋地,互联网“快速、互动、多向、虚拟”的特性对当代青年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生活态度等产生持续影响,习惯碎片化阅读、难以保持注意力等现象在青年中出现,这些都对理论如何有效影响青年带来冲击。从思维方式上来说,作为“互联网原生代”的新时代青年群体,越来越认同和依赖形塑于流行语言、视听符号制造的外部环境,“轻阅读”“随身听”“短视频”等成为其接收理论的主要方式,青年获取理论的渠道和思维持续发生了全新变化,这为开展青年理论阐释工作带来一定挑战。

其三,党的创新理论“牢牢抓住青年群体”的落脚点是紧扣服务青年的工作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可以说,理论只有满足群众的现实需要,才能用理论说服人,进而才能真正“掌握”群众。面向青年的理论阐释既不能选择回避问题,也不能只讲问题,而是应该朝着问题去、迎着问题解。要了解青年的关切点,抓住青年面临的现实困境,打开青年的意见箱,才能更好地为青年答疑解惑,给青年提供理论滋养。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只有关照“青年的温度”,才能成为打开青年心房的“关键之匙”,这就要求将理论阐释的重点与青年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结合起来,让青年对党的创新理论观之有感、听之有用、受之有益。

面向青年阐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现实困境

当前党的创新理论面向青年的阐释传播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党的创新理论阐释传播效果的“应然”与“实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是理论阐释传播的语言表达可以更接地气。当前一些理论阐释还缺乏“短实新”的优良文风,没有处理好理论宣传的效与青年接受的度之间的关系,理论阐释中语言表达的生涩容易导致青年对理论产生心理上的抵触、认知上的漠视、行为上的抗拒,由此容易滋生疏离主流舆论、消解主流观点等情绪。

二是理论阐释传播的呈现形式较为单一。党的理论因其权威性自带严肃、规整、刚性,而青年生活阅历比较简单、理论素养相对不足等特点决定了其接受理论必然有一个具象化、生活化、有形化的过程,这就造成理论的“抽象”与现实的“具象”存在间距,具体表现为:阐释传播理论的形态、类型还不够多样,“亲近青年”的理论产品样态还不够丰富,青年“喜闻悦读”的好产品还比较缺乏。总之,面向青年还没形成理论产品供给丰盈、话语表达活泼生动的局面。

三是理论阐释传播队伍有待壮大。尽管当前参与青年理论阐释传播的人员不少,但深耕青年化阐释传播、熟悉青年心理特点、熟练运用创新理论的队伍还有待扩充,需要发掘、储备一批面向青年的理论阐释传播后备队伍,对青年进行正确引导,积极弘扬网络正能量、用心用情用力讲好党的创新理论。

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阐释传播的时度效

第一,以优良文风创新青年阐释传播风格。

理论阐释与受众接受方式的差异性、异质化越小,理论的吸引力、认同度就越高。朴实生动的语言贴近青年的实际,反而能让真理在传播过程中深入浅出。青年朝气蓬勃、思维活跃,理论阐释传播若能寓深刻道理于生动形象之中,就能贯理论之“道”于青年共情之中,传理论之“道”于青年共鸣之中。既要说青年想听的,也要说理论想表达的;先说青年想知道的,后说理论要达到的,以此循循诱导青年亲近理论、接受理论、认同理论。

第二,以高质量产品提升青年阐释传播效果。

再好的理论,如果缺乏合适的形式和载体,其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其一要加大理论视频产品的供给力度。理论阐释要秉持“理论文本视觉化、理论载体数字化”的理念,让党的创新理论产品在网络平台有效传播,做到曲高能和众,润物而无声,走心又走深地贴近青年,让青年日用而不觉、乐此而不疲。其二要提升理论类网络推文的质量。当代青年热衷视频阅览特别是短视频,面对视觉时代的文字困境,坚守笔墨文字同样可以“出圈”。在守牢意识形态底线的原则下,积极引导有思想、有创意的年轻人参与理论阐释,鼓励各地各系统各单位发掘培养储备一批“能写、会写、琢磨写”的青年人,善于把宏大的理论话语转化成一篇篇“烟火气”十足的视频文字作品。其三可加快推进党媒公众号进青年计划。针对目前青年对理论传播主渠道党媒公众号关注度不够,要进一步加强党媒公众号在青年中的关注率、覆盖率和影响力,以优质内容保持和提高青年用户黏性。其四是加大对自媒体平台的理论产品供给力度。要根据不同网络平台、不同网络社群的特点制定工作方案,有的放矢做工作。健全自媒体账号传播理论的机制可作为一个有益尝试,应畅通理论产品定期供应机制,积极引导自媒体账号特别是大号“集采”党媒“中央厨房”的理论产品,让理论产品的权威性与自媒体的大流量融合起来,引导自媒体账号多用多转方向正、内容好、青年爱的理论产品,让自媒体账号认识到好的理论产品也能带来大流量。

第三,以专业化队伍夯实青年阐释传播基础。

一要落实增强“四力”要求锻造队伍。党的创新理论阐释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直接面向青年开展群众工作的过程。增强脚力才能走进青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理论阐释传播工作者,要引导从事青年化阐释的队伍“用心用情用力”开展调查研究,多扑下身子走到基层青年中去,从基层一线青年的角度换位思考讲好理论的方式方法,多倾听车间青年的烦心事,多沾点乡间青年的泥土味,多体会创业青年的奋斗历程等。增强眼力才能发现问题。“好眼力”是开展调查研究的必备素养,不光身到,更要眼到,不仅“看得见”,而且“看得准”,阐释队伍不仅要敏锐洞察理论阐释与青年群体结合中的真问题,还要善于条分缕析青年群体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真需求。增强脑力才能找到破解“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难题。这就明确要求我们既坚守理论原点又不在原地打转,既对着青年的胃口又不失真理的味道,多开动脑筋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谋划青年化阐释工作的新视角新路径新对策。增强笔力才能抵达青年。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需要增强阐释传播队伍的专业素养,提升语言文字和图像音频的驾驭和迭代能力。

二要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发挥青年创造力。党的创新理论惟有紧紧依靠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广泛参与,才能“传得开、叫得响、播得远”,青年的首创精神是党的创新理论阐释传播的重要依托,其在党的创新理论阐释传播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而不仅仅是被教育的被动地位。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普遍希望自己能被关注,能获得更多参与权,因此要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大胆把话筒交给青年,敢于让青年当主角,积极引导青年主动为党的创新理论添加青年元素、增加年轻活性,充分发挥亿万青年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使青年从被动接受的客体变为主动传播的主体。

三要分层分级分类推进两支队伍建设。首先,对理论阐释队伍而言,既要凝聚一批有影响的名师大家,更要注重培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青年理论人才,还可挖掘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能熟练运用数字技术创作的行家里手。可在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中率先试点开展青年化阐释工作,强化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工作方面的成果积累和人才建设。其次,对理论传播队伍而言,要不断拓宽和夯实理论传播人才矩阵。这既包括各级党委讲师团成员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也包括新闻媒体骨干人才,正能量网络大V等,还包括各级“五四青年奖章”“向上向善好青年”等基层青年典型,形成协同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传播工作的强大合力。

伊金霍洛旗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蒙公网安备 15062702000162号
蒙ICP备2021001455号-1
邮编:017200
电话:0477-86991277
邮箱:yjhlqwmb@163.com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